0W-205W-3010W-30哪種機油好,或者說哪種機油適合冬季?
相信很多汽車用戶都思考過這個問題,然而機油的參數并不決定機油的品質,真正決定品質
高低的因素第二節再說;這個參數要分為兩部分去理解,橫杠“-”只是個連接符,W和數字的
組合代表機油的凝固溫度標準,橫杠右側的數值為機油的高溫流動性能指標。
W是winter的首字母,用于機油參數中代表的是低溫性能或凝固溫度點,但前面的數字不是
冰點——數字+(﹣35)=冰點。那么0W對應的就是﹣35℃,5W=﹣30℃,10W=﹣25℃,
常用的標準就是這三個了,除非到極北的地區才會有領先三四十度的超低溫,大部分區域的
冬季低溫都很難超過零下20度,所以10W的機油可以滿足大多數車輛的要求,過了南北交界
線再往北一些則建議時使用0、5W。
也就是說機油的低溫性能參數不是固定的,在哪用車就要選擇對應的標準,這要自己去判斷
。如果在北方區域使用20W的機油,冬季就會結凍,啟動發動機后無法形成潤滑,發動機很
快就會報廢。
上圖說明了機油冰點溫度和流動性能的關系,參考這種圖片的解釋,是不是選擇更高的W
最好呢?其實也不然。發動機冷啟動形成潤滑的速度很快,原因是機械油泵的動力來自曲軸,
電子油泵的電機動力更強;啟動瞬間就能達到高轉速的油泵可以在幾秒鐘內形成高壓力,壓
力高到需要泄壓閥來均衡壓力,所以即便機油的粘度已經很高,但只有沒有結凍就仍舊能快
速的形成有效潤滑。關于機油的低溫知識了解這些就好。
20/30/40為常用標準,50粘度很少使用
機油的高溫粘度標準不能自己去判斷好與壞,它不存在好與壞的概念,只有合適與否而已;
比如某臺車建議使用的機油參數為10W-30,W標準可以自行修改,但30的標準就不宜修改。
如果降低粘度標準到20,結果是依靠噴射潤滑的部分形成的堆積機油會在重力作用下流走
很大一部分,剩余的機油量不足則無法通過刮油的方式形成足夠標準的油膜,發動機的磨
損程度必然會加大。反之升級到40粘度標準的話,過量的高粘度機油就會形成更大的阻力,
阻力會降低發動機的扭矩,扭矩是決定相同轉速馬力大小的基礎;因機油粘度升高導致動力
下降,最終只能以拉高轉速的方式補償動力,油耗必然會升高。
綜上所述,機油的粘度是不宜亂變的,建議用什么標號就用什么標號;但如果說明書建議標
準有兩個,比如10W-20、10W-30要怎么選呢?新車時可以使用低粘度機油,也就是20;隨
著用車里程的增加會造成活塞間隙磨損擴大,此時就要用30粘度的機油,因為高粘度機油可
以一定程度補償擴大的間隙,能延緩燒機油,老舊車輛都可以略微提升一個標準。
只是要不要在冬季換用機油呢?W的參數決定了會不會結凍,高溫流動指標有沒有影響?答案
是當然沒有,不論氣溫有多低,內燃機運行中產生的溫度都能讓發動機達到標準運行溫度;也
就是夏季用車時的溫度為100℃,冬季熱車后也是100℃,這個溫度標準是不變的。
區分機油品質的因素是什么呢?
答案是眾所周知的三個等級,分別為:
礦物機油合成機油半合成機油三種機油都是石油蒸餾的產物,區別為礦物機油的抗熱衰能力最差,在高溫和高壓的內燃機里
用不了幾千公里;所以只有些中小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用礦物機油,使用周期多為5000km。
合成機油是將礦物機油分解后再合成,性能會有大幅的提升,高性能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也可以
用10000km;但是合成機油的制造成本較高,中等性能的車輛用起來有些吃力且浪費,于是就
出現了以礦物機油和合成機油混合制造的半合成潤滑油,價格與性能都適中。
最后需要了解的就是機油的添加成分,上述三種機油都是基礎油,功能只是潤滑;要加上乳化、
抗氧化、擠壓抗磨、防蝕防銹、清潔消泡等各種添加劑之后才是真正的機油,不過這些成分和參
數都不可用于區分機油等級。比如0W-30的礦物機油和0W-30的合成機油的能力相同,只是用于
同一臺發動機的使用里程數有很大差異而已。
所以選擇機油還是要根據發動機的性能標準來判斷,確定好參數之后再確定等級即可。